此菜相傳出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故事。
說法一
相傳元豐二年十二月(1080年),蘇東坡被貶於黃州時,馬正卿為他購得黃州城東廢地數十畝,築有東坡雪堂,在貧困的生活中,仿製前人的做法改良,將燒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,豬肉色澤紅潤,湯質稠濃,味道醇厚。
蘇東坡有首《豬肉頌》:「洗凈鐺,少著水,柴頭罨煙燄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時他自美。
黃州好豬肉,價賤如泥土。貴者不肯食,貧者不解煮。早晨起來打兩碗,飽得自家君莫管。」。
此菜在黃州發起,後傳至南宋首府杭州,發揚光大,遂成杭州名菜。由於是蘇東坡改良而成,被稱為東坡肉。
說法二
相傳北宋元佑年間(約西元1090年),蘇東坡任杭州知事,發動民眾疏浚西湖。
大功告成,為犒勞民工,吩咐家人將百姓饋贈的豬肉,按照他總結的經驗「慢著火少著水,火候足時他自美」,烹製成佳餚,與酒一起分送給民工,家人誤將酒肉一起燒,結果肉味特別香醇可口。
人們傳頌東坡的為人,又將此獨特風味的塊肉命以東坡肉。經歷代廚師的不斷總結發展,而被公推為杭州第一名菜。
準備工作分三部分
- 肉的準備
- 爆香料預備
- 醬料調製
首先先將五花肉切成4~5公分的方塊
將肉綁線
原因:東坡肉要燒到軟嫩入口即化才會好吃,相對的軟嫩容易使肉碎掉,所以才要綁線拉
之後肉燙過撈起,可以減少煮時產生的浮沫(或是燙完,水留下(之後燒肉用)、浮沫撈去、肉湯留下)(當然不燙也可以拉)
炸一些爆香料
中餐用的爆香料大概就是那些
蔥薑蒜紅蔥頭、辣椒之類的(炸到金黃)
來提升香氣
另外可以再加入一些中藥材
八角桂皮、月桂葉等
增加味道的層次感
調味
最後選用自己喜歡的生抽(醬油)、油膏;冰糖、紹興酒
冰糖一半炒過(另一半直接加入)、增加顏色深度(或是使用老抽:深色醬油)
調出自己喜歡的味道、酒分兩次下(一開始跟最後快起鍋時)
準備工作都完成後
找適當的鍋子,墊個竹片之類的東西防止燒焦
肉放進去,水(或是肉湯)蓋過肉、加入爆香料、醬料,調整好味道之後,水滾小火慢燒、時時注意水量最後就等蘇哥哥說的:慢著火少著水,火候足時他自美~~~
抱歉有些文字表達比較不完整
有問題可以直接問我喔~
也可以參考其他人的做法喔
以下